跟那些“妖艷”網紅不一樣,“淄博燒烤現象”是個劃時代的標桿。
其意義至少不低于“小崗村的18個手印”、“孫志剛事件”(推動廢除收容制度,促進了勞動力流動大爆發)、“深圳模式”、“蘇州模式”“佛山模式”“溫州模式”等各區域經濟模式,僅次于十一屆三中全會、鄧公南巡講話和2001年入世等改革開放三大歷史轉折關鍵點。
一個事情成功了,一定有人緊趕慢趕抄作業。
據說五一過后,淄博燒烤接待最多的,就是各地政府學習團。企業反倒少,大概覺得這事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。
抄作業,是這個世界上掉陷阱最快的方式,沒有之一,古往今來,就沒有成功的。
往坑里一看,十個有八個是抄作業掉進去的。
文旅局長網上扭秧歌的,市長去淄博燒烤攤發傳單的,都是有意或者無意的表演行為,跟淄博燒烤的成功連毛都不沾。
從具體舉措來看,淄博的成功完全沒法學。
來自大學生們的特種兵旅游,一下形成了上萬名KOC,而它的根源又是特殊時期的關愛和感動,是一場有關人間有愛和感恩的雙向奔赴。你怎么學?去大學抓學生隔離?
淄博政府主導的“政通人和”。加強公共設施建設、維護市場秩序、人性化服務,“到一線都是機會,在辦公室都是問題”,那些想學習的政府,可以掂量掂量自己那個班子,能不能扎下去做好這些事。
政府引領、市場火爆、氛圍感染下的“全民運動”,每個淄博人都在為城市振興發光發熱,人人維護城市形象,人人充滿激情,人人做著暖心之舉,人性的善被徹底激發了出來。
淄博不光收獲了關注,收獲了GDP,精神文明建設還前進了一大步。這更是沒法學。
能學的從來都不是舉措,而是背后的邏輯。
這個邏輯不光政府能學,企業更能學。
胖東來的老板于先生,網上有一鍋關于他濃郁的雞湯:“胖東來被神話是一種悲哀,我們無非是是善良一些,真誠一些。”
而一些自媒體,也把淄博的成功跟胖東來聯系到一起,認為是都是善良、真誠、誠信的成功,是價值觀的勝利。
很多人的論調是:他們只是做了普通人普通企業最該做、也能夠做好的。只要真誠和善良,就能感動全體中國人,就能火遍全國。
于老板說的有道理,也很真誠,據說一度哽咽流淚。
價值觀驅動是新時代商業鐵律,也是科特勒老爺子“營銷3.0”的核心思想,這沒問題。但如果把企業運營的成功完全歸功于真誠、善良、“拿人當人”的價值觀,那就是復雜問題簡單化,是害人的毒雞湯。
而自媒體的解讀就完全是扯淡,是對幾乎所有企業的污名化:“你不夠好,是因為你不夠善良不夠真誠”,“你們這些無良商人”,“你們這些嗜血資本家”。
把復雜的企業經營道德化,并對普通企業進行人身攻擊,通過挑動社會矛盾、煽動仇恨來獲取流量。這是無恥,是下作,是不要臉。
而這種不要臉,在淄博燒烤火起來后,又拿來把除淄博以外的地方政府惡心一遍。
真誠和善良當然重要,但必須建立在價值的基礎上。企業也好,地方政府也好,不管你的初心是多么善良和真誠,如果不能為用戶和老百姓提供真正的價值,提供超過預期、超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,這個“真誠”和“善良”只是你的自嗨,或者被當成忽悠。
很多年以前,科特勒老爺子就在《營銷管理》中諄諄告誡我們:一個企業或品牌,需要通過三個支柱來建立用戶信任。其中第一個支柱是能力,然后是誠實和善意。
如果只強調誠實和善意,而忽略能力,那就是復雜事情簡單化,就是坑人的雞湯。
而這種毒雞湯在我們這里一向大有市場:你只要心存善良,埋頭苦干,剩下交給時間。你自然會走上人生巔峰,出任CEO,迎娶白富美,成為人上人。
郭巨埋兒挖出金子、孝順牛郎娶了仙女,這樣的故事源遠流長,光金庸老先生熬的毒雞湯就有“郭靖版”、“石破天版”。
事實上,缺乏能力和價值的善良真誠,只會遭受一遍又一遍的社會毒打,被蹂躪到懷疑人生,爹媽都不認識。
忽略能力、忽略方法、忽略外部條件、忽略資源,當爽文聽聽就好,安撫心靈,陶冶情操。要是用來指導做事,肯定一地雞毛。
向淄博學習,向胖東來學習,當然首先要學習他們的厚道、拿人當人,但更重要的是則是方法。
有這么四個方面,值得企業和其它地方政府借鑒學習。
第一是對短視頻新媒體的應用。毫無疑問的是,淄博這事,要擱以前的電視時代是火不了的;就是頭幾年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圖文時代,也火不了。
引爆流行的根本動力是情緒。相對于其它的媒體形式,能夠大眾參與的短視頻,是傳播情緒效率最高的。每天幾億乃至十幾億的短視頻流量,是淄博現象成功最直接的動力。
第二是對KOC(關鍵意見消費者)的運用。流行現象如何產生?格拉德維爾說有三法則,關鍵人物、粘度和環境威力,其中的第一法則就是關鍵人物。互聯網先知凱文凱利說,你只要有1000鐵粉,就可以躺平了。而淄博燒烤最初的KOC,起手式就是一萬多,就是那些在疫情期間被淄博人民感動的稀里嘩啦的大學生。
鐵粉數量決定了你傳播的起盤量,決定了你是引爆還是啞炮的概率,決定了平臺是否會給你流量傾斜。
相對于傳統建設品牌的共鳴模型,通過互聯網傳播建設品牌的過程,是一個完全相反的過程。
一個是大傳播,建立廣泛認知,最后獲得品牌共鳴;而互聯網的品牌建設,則是通過少部分人(鐵粉)的高度認同建立圈層,再破圈影響更多人,建立更廣泛認知。這叫“先建圈,再破圈”。
李渡酒的三級體驗、B站的二次元破圈,都是互聯網環境下,利用KOL、KOC、粉絲建立品牌的成功案例。而淄博這次玩的更火爆。
第三是成功的全民運動。這次淄博火爆的高潮,是五一期間的全民參與。
一個包括農村在內,只有四百萬人口的小城,每天接待幾十萬游客,一連持續兩個多月,每個月的游客人數都超過當地人口總和。
光靠商家根本接待不過來,也沒有那么大的公共服務設施來保障正常的生活和旅行。當地公務員再勤奮,一個人當八個也忙不過來。
在大力宣傳、頻繁經濟活動、人來人往刺激、全國人民齊聲叫好的濃烈氛圍刺激下,全淄博人民腎上腺素飆升,人人變身活雷鋒,沖上街頭,跳到“全心全力為游客服務”的大潮中去。
網上說:淄博上一次這么熱鬧,還是在齊國。老苗想說,我們上一次這么熱情高漲的全民抓生產,還是在延安。
企業也好,地方政府也好,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做火爆,是不是也要想想,我們能多大程度的調動自己的員工、自己地方的老百姓?
第四是恰當的政商定位。
淄博火了之后,關于地方政府作用,又有兩撥截然相反的觀點。
一波認為是政府做的好,是有為政府的成功,大政府的成功。很多人都在網上呼吁自己家鄉的地方領導出來走兩步,帶領當地發展經濟、發展旅游,帶領老百姓發家致富。
另一波人則認為,這不是大政府的成功,恰恰是小政府的成功。只是尊重了市場規律,恢復了市場該有的樣子:沒有過多監管、沒有創城、沒有行政干預,為自由市場提供了必要的服務而已。
老苗的看法是,淄博政府定位非常準確,不是完全無為的小政府,更不是閑不住的大政府,而是真正的服務政府。
該干的:投資公共產品、維護市場秩序、傳播地方“價值觀”、組織當地資源提供服務等。都干的很漂亮。
不該干的,比如很多地方政府經常干的添亂事,出臺所謂產業扶持政策,驅趕小商小販創辦文明城市,各種審批、各種收費各種牌照等等,基本都沒怎么干。
即提供了高品質服務,又把決定權交給了市場。
當然,以上四個方法都學會,你也無法復制淄博燒烤的成功。
但只要堅持初心,掌握成功背后的方法論,再結合你自己的資源和條件,你可以擁有屬于你自己的成功。


30萬開燒烤店,不到一個月18萬轉讓,但淄博沒涼


淄博“退熱”,誰會“二刷”?


端午節淄博的熱度又回來了,還加入了“文化大餐”!


淄博靠的不是燒烤,是態度


先鶴崗后淄博,下一座年輕人捧紅的城市會是誰?


先鶴崗后淄博,下一座年輕人捧紅的城市會是誰?


網紅城市頻翻車,淄博做對了什么?


“最火”五一,擠爆的不只是淄博


淄博“燒烤效應”能在三線城市持續復制?


淄博人為了外地游客有多拼
